【行业案例】从0到1打造潘集智慧电厂(一期)

今年3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能源产业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推动我国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其中,强调要加快行业转型升级,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加速发电清洁低碳转型,以数字化智能化电网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随着各种政策出台,智慧电厂领域越来越被关注。

本期分享淮河能源、中国能建与施耐德电气携手打造的潘集电厂(一期)智慧电厂数字化移交平台

 项目概况 

作为安徽省“861”重点工程,淮河能源集团潘集电厂项目由中国能建建筑集团以联合体EPC总承包模式承揽建设,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依托两淮煤炭基地建设清洁高效坑口电站”战略布局首个落地实施的项目,也是安徽省“打造长三角特高压电力枢纽”首个核准开工的跨区域、支撑性、基础性电源项目,工程动态总投资为60亿元,一期建设2台66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高效、洁净燃煤发电机组,采用国内最先进的二次再热技术,各项性能指标达同类型机组领先水平。

机组试运期间,所有主、辅机设备运行稳定,汽轮发电机最大轴振66μm,机组真空严密性0.0375KPa/min,发电机漏氢量3.65Nm3/d,机组电气及热控自动投入率100%,仪表投入率100%,保护投入率100%,厂用电率4.44%,烟尘排放2.3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14.2毫克/立方米,氮氧化合物排放23.1毫克/立方米,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处于国内同类型投产机组领先水平,让“黑色煤”高效转化为“绿色电”,让“黑金”焕发高质量发展“动能”。

 案例详情 

2023年初,潘集电厂一期项目顺利全面投产,是淮河能源集团第一个独立自主全资投资建设的660MW超超临界机组建设项目。以打造行业领先的智慧电厂优质范例为目标,施耐德电气基于国家电力标准并结合潘集电厂(一期)实际情况,从规划设计、装机试运行,到交付投产,共完成11份可复制、可复用的集团级数字化移交标准文件,同时在其原设计院16500个KKS编码的基础上,扩增至超5万个KKS编码,帮助潘集电厂建立了全厂统一、覆盖全专业与高质量的数字资产,为今后潘集智慧电厂精细化管理、系统间交互、信息共享建立了坚实的数据底座。

 重点应用 

1.建设“虚拟电厂”

施耐德电气部署了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AVEVA AIM 数字化交付系统,通过对电厂进行1:1还原物理场景的三维建模,构建出三维可视化报表,不仅实现了电厂数据资料的可视化,还与生产运行管理系统打通数据集成,搭建了面向全生命周期的资产设备信息门户,形成了潘集智慧数字化孪生电厂,可通过三维可视化为电厂员工提供沉浸式的仿真培训,使员工更快的熟悉电厂现场情况。

2.实现“三分钟计划”

数字化移交平台根据电厂业务需求,方便运维人员快速获取与检索资产信息,对电厂数字资产进行组织与整合,形成潘集电厂特色的资产信息导航,包括三维模型、按系统浏览资产、按资产类型浏览资产、按系统浏览文档、按专业浏览文档、按文档类型浏览资产,进一步促成了潘集电厂“三分钟计划”,即可在三分钟内获取电厂所有工程及运维信息,能有效减少数据检索时间及人力成本,提高人员工作效率。

3.打造数字化交付标准

基于GB/T32575-2016《发电工程数据移交规范》,共同打造适用于潘集电厂项目的数字化交付标准,并于2022年9月份正式发布执行。各参建方依规、有序的开展交付执行活动,数字化移交平台实施人员则基于此标准配置数据接口,将数据整合进平台,包括一维的资产属性参数、二维图文档、三维模型,以电厂资产kks编码为核心,将数据关联起来,形成潘集智慧电厂的大数据网络,确保数据质量,提升电厂数字资产价值。

4.实现电厂故障预警与智能运维

为保障电力生产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潘集电厂需要持续对设备状态进行监测,及时捕捉设备失效的早期迹象,提前介入诊断并采取预防措施。通过部署施耐德电气AVEVA Predictive Analytics预测性维护系统,工人由被动检修转为主动消缺、从事后故障处理转向事前缺陷管理,通过在线点检和失效预测,实现了电厂故障预警与智能运维。同时,系统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搜集、分析海量历史数据,帮助电厂建立了独特的运行模型,能智能识别设备状态和外部环境变化,实现工况脱敏并降低误报率,充分挖掘数据价值,提升整体运营效率。据德勤(Deloitte)报告分析,借助施耐德电气预测性维护软件,企业可大幅减少设备非停、降低维修及材料成本,并提高机组发电效率,预计平均投资回报周期为14.5个月。

 案例小结 

在之前众多成功案例的基础上,施耐德电气的数字电厂解决方案帮助淮河能源潘集电厂一期2X660MW超超临界机组实现智能运行,通过AVEVA AIM资产信息管理平台(数字化移交平台),运维人员能在几秒内检索到电厂46000多台设备中任何一台设备,显示其运行的实时数据,提高机组效率,在保障用电安全的情况下实现生产的高效有序运行。

目前,火电仍然是我国重要的电力供给来源,能源结构转型任重而道远,数字技术与电力技术的深化结合将成为推动能源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引擎。合肥仟星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施耐德电气的合作伙伴,将凭借施耐德“软硬兼备”优势和自身软件开发实力,立足工业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定位,为客户打造面向能源电力行业的、可复制的智慧电厂整体解决方案。

 

打开微信扫一扫~
【行业案例】从0到1打造潘集智慧电厂(一期)
2023-11-16

今年3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能源产业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推动我国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其中,强调要加快行业转型升级,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加速发电清洁低碳转型,以数字化智能化电网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随着各种政策出台,智慧电厂领域越来越被关注。

本期分享淮河能源、中国能建与施耐德电气携手打造的潘集电厂(一期)智慧电厂数字化移交平台

 项目概况 

作为安徽省“861”重点工程,淮河能源集团潘集电厂项目由中国能建建筑集团以联合体EPC总承包模式承揽建设,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依托两淮煤炭基地建设清洁高效坑口电站”战略布局首个落地实施的项目,也是安徽省“打造长三角特高压电力枢纽”首个核准开工的跨区域、支撑性、基础性电源项目,工程动态总投资为60亿元,一期建设2台66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高效、洁净燃煤发电机组,采用国内最先进的二次再热技术,各项性能指标达同类型机组领先水平。

机组试运期间,所有主、辅机设备运行稳定,汽轮发电机最大轴振66μm,机组真空严密性0.0375KPa/min,发电机漏氢量3.65Nm3/d,机组电气及热控自动投入率100%,仪表投入率100%,保护投入率100%,厂用电率4.44%,烟尘排放2.3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14.2毫克/立方米,氮氧化合物排放23.1毫克/立方米,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处于国内同类型投产机组领先水平,让“黑色煤”高效转化为“绿色电”,让“黑金”焕发高质量发展“动能”。

 案例详情 

2023年初,潘集电厂一期项目顺利全面投产,是淮河能源集团第一个独立自主全资投资建设的660MW超超临界机组建设项目。以打造行业领先的智慧电厂优质范例为目标,施耐德电气基于国家电力标准并结合潘集电厂(一期)实际情况,从规划设计、装机试运行,到交付投产,共完成11份可复制、可复用的集团级数字化移交标准文件,同时在其原设计院16500个KKS编码的基础上,扩增至超5万个KKS编码,帮助潘集电厂建立了全厂统一、覆盖全专业与高质量的数字资产,为今后潘集智慧电厂精细化管理、系统间交互、信息共享建立了坚实的数据底座。

 重点应用 

1.建设“虚拟电厂”

施耐德电气部署了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AVEVA AIM 数字化交付系统,通过对电厂进行1:1还原物理场景的三维建模,构建出三维可视化报表,不仅实现了电厂数据资料的可视化,还与生产运行管理系统打通数据集成,搭建了面向全生命周期的资产设备信息门户,形成了潘集智慧数字化孪生电厂,可通过三维可视化为电厂员工提供沉浸式的仿真培训,使员工更快的熟悉电厂现场情况。

2.实现“三分钟计划”

数字化移交平台根据电厂业务需求,方便运维人员快速获取与检索资产信息,对电厂数字资产进行组织与整合,形成潘集电厂特色的资产信息导航,包括三维模型、按系统浏览资产、按资产类型浏览资产、按系统浏览文档、按专业浏览文档、按文档类型浏览资产,进一步促成了潘集电厂“三分钟计划”,即可在三分钟内获取电厂所有工程及运维信息,能有效减少数据检索时间及人力成本,提高人员工作效率。

3.打造数字化交付标准

基于GB/T32575-2016《发电工程数据移交规范》,共同打造适用于潘集电厂项目的数字化交付标准,并于2022年9月份正式发布执行。各参建方依规、有序的开展交付执行活动,数字化移交平台实施人员则基于此标准配置数据接口,将数据整合进平台,包括一维的资产属性参数、二维图文档、三维模型,以电厂资产kks编码为核心,将数据关联起来,形成潘集智慧电厂的大数据网络,确保数据质量,提升电厂数字资产价值。

4.实现电厂故障预警与智能运维

为保障电力生产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潘集电厂需要持续对设备状态进行监测,及时捕捉设备失效的早期迹象,提前介入诊断并采取预防措施。通过部署施耐德电气AVEVA Predictive Analytics预测性维护系统,工人由被动检修转为主动消缺、从事后故障处理转向事前缺陷管理,通过在线点检和失效预测,实现了电厂故障预警与智能运维。同时,系统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搜集、分析海量历史数据,帮助电厂建立了独特的运行模型,能智能识别设备状态和外部环境变化,实现工况脱敏并降低误报率,充分挖掘数据价值,提升整体运营效率。据德勤(Deloitte)报告分析,借助施耐德电气预测性维护软件,企业可大幅减少设备非停、降低维修及材料成本,并提高机组发电效率,预计平均投资回报周期为14.5个月。

 案例小结 

在之前众多成功案例的基础上,施耐德电气的数字电厂解决方案帮助淮河能源潘集电厂一期2X660MW超超临界机组实现智能运行,通过AVEVA AIM资产信息管理平台(数字化移交平台),运维人员能在几秒内检索到电厂46000多台设备中任何一台设备,显示其运行的实时数据,提高机组效率,在保障用电安全的情况下实现生产的高效有序运行。

目前,火电仍然是我国重要的电力供给来源,能源结构转型任重而道远,数字技术与电力技术的深化结合将成为推动能源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引擎。合肥仟星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施耐德电气的合作伙伴,将凭借施耐德“软硬兼备”优势和自身软件开发实力,立足工业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定位,为客户打造面向能源电力行业的、可复制的智慧电厂整体解决方案。

 

上一篇:公司获得仟星链CMS管理系统V1.0著作权
下一篇:绿色制造系列国家标准发布
打开微信扫一扫~